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 >其他文件>文章详情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
标  题 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三发改高技〔2022〕384号
发布时间 2022-10-31 11:20

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0-31 11:20 查阅次数:0 来源: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

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三发改高技〔2022〕384号 

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三门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局   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10月27日

 

 

三门峡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五年,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对于我市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城市能级和综合吸引力实现跃升至关重要。根据《“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立足新阶段,把握新形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战略部署,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速增效,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实现了突破,成为带动我市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2020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为9.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1.8%,比2016年比重提高8.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均增速为1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2%年均增速。初步建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效应。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2018-2019连续两年在省考核评价中被确定为“年度优秀产业集聚区”。

创新驱动持续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37家增加到2020106家。各类创新平台达487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三门峡崤云公司等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三门峡市零的突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7.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6.3亿元,2020年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76件,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十三五”期间,三门峡市引入了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投资落地,总投资35亿元的星能科技植物电池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5亿元的中科芯时代集成电路与新材料应用产业示范园项目签约落地。速达纯电动汽车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量产上市,顺利通过欧盟认证,首批汽车出口德国。

政策支持不断强化。我市紧密围绕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出台了《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强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亟待在“十四五”期间解决的瓶颈问题。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省22.4%的平均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二是企业主体力量薄弱。我高新技术企业106,位居全省第14位,大中型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不足。三是转型创新能力不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数量缺乏转型创新的平台和资金支撑能力不强。四是未来产业培育不足。我市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储备上发展不充分,未能有效引导带动产业发展五是体制机制有待优化。我市创新创业补贴力度低于先进地区,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发展机制有待加强。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严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将为三门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来新机遇,也将提出新要求

发展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有望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井喷,颠覆性技术的加速孕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一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由传统的成本和效率优势转向科技、文化、制度等创新优势,对我市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随着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分工协作、创新资源共享不断推进,三门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我市正处于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时期,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低碳技术、转换发展动能的发展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发展驱动力。

面临挑战。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国际贸易壁垒持续增加,产业合作格局正在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导致各国在关键环节上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紧张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重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同时,面对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国各个城市正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区域竞争日趋加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复杂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将面临较大的发展挑战,只有下大力气、大决心,才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突破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升级换档的窗口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提速发展的关键期,我市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方位和新要求,直面新竞争和新矛盾,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放在经济发展当中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集中资源要素加速推进,将其打造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

 

第二章  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洛西高质量合作发展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优势再造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全面绿色转型战略、制度型开放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等“十大战略”,推动建设法治崤函工程和民生福市工程“两项工程”,坚定开展“十大专项”行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耦合,做大做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通过创新引领和改革开放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打造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第二节  总体思路

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驱动和协同发展的特征,直面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对内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活力迸发的氛围,培育、吸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及企业,对外积极对接先进区域,推进产业协同分工,加强创新资源共享,融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三大优势型产业突破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两大成长型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新增长极;培育节能环保和5G新基建两大潜力型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未来产业中,以氢能与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作为突破口,前瞻性布局量子信息、类脑科学等一批未来产业,抢占技术高地,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整体跃升。

第三节  发展原则

——前瞻布局,创新引领。坚持面向未来,创新驱动,把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主动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未来产业,推动更多领域实现跨越,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和更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

——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加强产业对外合作,改革创新协作体制机制,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支撑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强化与国内外创新城市的合作交流,推动产业承接与合作,吸引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三门峡落地转化全面融入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优化生态,激发活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破除阻碍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市场主体活力。

——科学布局、产业集聚。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模式,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有效集聚和供给,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竞争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努力建成一批彰显我市特色、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谋划一批发展潜力巨大、具备带动力的未来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整体规模与发展质量全面提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力争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未来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强化创新领域开放合作,加强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6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50家,集中攻克一批关键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链群的安全自主可控程度,产业链整体效能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

——链式集群形成新格局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在优势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千亿级、五百亿级和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呈现新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破一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初步建立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流创新生态,产业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法规、信用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适应新模式新业态蓬勃涌现的产业生态更加优化。

 

第三章  加快三大优势型产业突破发展

第一节  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建设全国新材料产业基地

以三门峡市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契机,实施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战略,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精准布局铜基新材料。围绕三门峡发展基础和行业发展趋势,瞄准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力、5G通讯等应用领域,积极发展“精炼铜电解铜箔、压延铜箔覆铜板印刷线路板废水及蚀刻液回收”电子铜箔精深加工产业链、“精炼铜铜箔加工锂电铜箔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锂电铜箔精深加工产业链、“精炼铜特种铜带板引线框架及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合金精深加工产业链、“精炼铜铜合金特种铜材(航天、军工、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用铜材)”特种铜材精深加工产业链、“再生铜拆解废铜铜杆铜线漆包线/电缆”再生铜精深加工产业链等5条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发展高精铜线、超薄压延铜箔、卫星大功率弹性元件用超高强弹性铜合金、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材料、高速列车接触线用铜合金、高精度电子接插件铜带等高端铜基新材料及下游高科技产品,建设多元化、集约化的铜基新材料加工基地。发挥原有铜箔加工领先优势,加快汇盛铜业铜基新材料、金源朝辉压延铜箔、宝鑫电子电解铜箔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铜箔研发和检测中心,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国铜箔谷”。

做大做强铝基新材料。加快推进宝武三门峡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建设,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为产品发展方向,在大型铝合金型材加工工艺、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制备、高精度铝板板型控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开展航空用高抗损伤容限合金、高强度铝合金品种开发,以及铝合金薄板、厚板、型材和锻件的工程化技术开发,满足航空及国防科技工业对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要求。积极发展陶铝、高强高韧铝合金预拉伸中厚板、高速列车宽断面挤压型材、液化天然气船(LNG)用合金板材、具有较好成形性能的汽车车身用6016类及6022类合金、电子工业用高压阳极箔、印刷用PS版基和高端CTP版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电子电力行业领域铝基新材料。通过引进高端铝加工项目和终端产品生产企业,直接向铝产业链终端高端环节转移,重点发展前景好的交通运输铝材、包装铝材、新型建筑铝材和特种氧化铝等高端铝材料,升级产业发展能级。

壮大光电新材料产业。积极与南大光电等行业领先企业在合成工艺、纯化技术、测试方法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扩大承明光电三甲基镓、三甲基铝等MO源生产规模,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围绕半导体照明、信息通讯、航天等应用领域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发展LED外延片、HEMT器件、半导体激光器、高效太阳能电池、超高亮度发光材料等。

积极发展能源、生物等新材料。依托三门峡市灵宝华鑫铜箔、猛狮科技、星能科技等企业大力发展电池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涂覆隔膜等新能源材料,积极开发超级储能设备,重点发展电池及新能源相关领域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我市杜仲优势,发展以杜仲橡胶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围绕义马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现有精细化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亿群环保年产5万吨高分子絮凝剂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建设上游项目,打造水处理剂行业“独角兽企业”。引导企业发展聚甲醛、酚醛树脂改性、聚酯树脂等新材料产业,拓展可降解材料生产,培育化工新材料行业新增长极。依托瑞能化工,延长产业链条,引入知名砂轮、砂纸企业,生产高端性能砂轮砂纸系列产品,替代进口同类产品,拉长价值链条。鼓励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引进市场前沿技术落地三门峡。

 

专栏1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铜基新材料:重点建设金源朝辉年产1万吨压延铜箔项目二期工程、汇盛铜业年产23万吨铜精深加工宝鑫电子年产2万吨低阻抗高性能铜箔等项目。

铝基新材料:重点建设颐万新材料年产20万吨超硬耐磨耐高温特种新型铝基材料和铝基纳米材料、宝武铝业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宝武铝业20万吨再生铝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光电新材料:重点建设灵宝鸿宇电子二期改扩建承明光电三甲基镓和三甲基铝等MO、河南金渠银通金属材料年产300吨电子级银粉、有研科技集团光电材料项目等项目。

能源新材料:重点建设星能工业电池新材料(植物电解液)及植物电解液环保电池项目

化工新材料:重点建设开祥精细化工、PBSPBAT等可生物降解材料等项目

第二节  实施产业“三大改造”,推动高端装备产业

集群式发展

重点发展以专用车和精密量仪为主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探索发展以零配件制造为主的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产业,培育一批多元化装备制造龙头,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企业技术改造,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全省乃至黄河流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构建完整的特种专用车产业链。依托陕州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支持河南骏通车辆做大做强,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促进专用车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专用车产业强链延链工程,做强配套产业链,以整车带动汽车轮毂、箱体、举重设备等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戴卡轮毂转型升级,建设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工艺设备最先进的轮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积极拓宽产品系列,发展高品质、多功能特种汽车制造,重点提升罐式运输车、环卫专用车等车辆性能,加快开发起重举升类特种车、多轮驱动和LNG运输车、CNG运输车等新产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专用汽车产品出口。

推动精密量仪制造产业融合发展。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精密量仪产业科技园为主要依托,精心打造量仪一院四中心建设以量仪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密机械加工中心、金属材料表面处理中心、计量检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精密量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市量仪产业资源,围绕重点产品,抓住优势骨干企业,助推量仪产业向创新型、集约化、链条式发展。突出三门峡中原量仪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市中兴精密量仪有限公司和三门峡中测量仪有限公司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激光跟踪测量仪器、精准图像识别等设备研发,加快发展集计算、通信、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支持量仪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服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传统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巩固传统精密量仪行业的地位。以量仪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技术提升方向,以发展制造过程中的在线测量仪和智能化仪器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动量仪、光检测量仪、智能传感器和成套智能化检测量仪。支持量仪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和企业集团,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探索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支持宝武铝业加强技术研发,以航空材料为切入点,探索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积极推动三门峡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园落位,推进无人机及测试跑道等建设。

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鼓励中车集团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等龙头企业探索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瞄准轨道交通车辆、城际动车组等领域,发展轴承、机车智能检修、信号系统、监控系统及综合供电自动化系统等关键配套产业,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系统、基础零部件协同发展,车辆制造与检测维修协同发展,打造完善“整车+配套+服务”的轨道交通产业链。

争取打造多元化装备制造龙头。发展矿山装备突破综采综掘、选矿成套等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炭综采成套设备、大型非煤选矿成套设备、绿色水泥成套设备、余热发电成套设备、智能轻量化起重设备等,研发一批环境友好、清洁高效的矿山成套装备,向“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生产服务发展。发展电力装备制造,重点布局智能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装备,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机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收获后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先进农机装备,探索研发新型饲料加工、高效农用无人机等新型农机装备,重点发展无级变速大型拖拉机、高效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等新产品。发展数控机床制造,依托三门峡豫西机床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大型精密数控加工中心、高速精密数控车床、精密数控轴承磨床、高效变速箱等产品。

 

专栏2高端装备产业重大项目

专用车和特种车:重点建设骏通车辆特种车智能数字化车间改造、年产6万套车架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年产1万套智能装卸大部件生产线和陕州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戴卡轮毂转型升级等项目。积极推进中国中车集团新能源城市环卫车、城市新能源渣土车、城市新能源物流车开发项目。

精密量仪:重点建设三门峡精密量仪产业“一院中心”等项目。

航空航天:重点建设三门峡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园等项目。

轨道交通:重点建设河南中车重型装备轨道交通元器件三期和煤机产品升级改造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探索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等项目,支持中国中车集团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中国铁路高铁用电缆/导线合作项目等项目发展。

数控机床:重点建设三门峡豫西机床有限公司、三门峡开创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

其他高端装备:重点建设无锡同方卢氏热泵烘干设备生产及研发、凌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备、天顺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制冷设备及配件、聚氨酯冷库板制造、渑池洛阳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

第三节  提高产业链协同能力,建设新能源及网联汽车全集群

按照“整车+配套”发展思路,瞄准关键核心零部件,构建与整车相配套的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体系,发挥全产业链集聚优势,推动多中心全集群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取至“十四五”末,形成千亿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

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基地。以河南速达为代表,发挥全省唯一牌照优势,加快商务电动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和资质申报,推动包含零部件、车身材料、整车制造、充电设施为中心的全集群发展,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对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财税、水电等优惠政策,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吸引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三门峡,降低整车制造成本,形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三门峡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发挥整车制造的产业中心地位,拉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式发展。支持速达纯电动汽车做大做强,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技术和产能,积极发展电机电控,加大对外供应规模,实现速达五年内产销20万辆的发展目标。依托宝武铝业年产60万吨铝合金精深加工项目和戴卡轮毂年产400万只轻量化轮毂项目,积极引进电池、电机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铝制汽车板、轮毂车体材料,发挥三门峡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降低整车厂外部购买零部件成本。支持提升本地新能源汽车销量,研究本地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鼓励等政策,争取省委省政府在政府公车、出租车、特殊行业用车等领域鼓励引导采购速达电动汽车,研究出台新能源乘用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等。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配件。重点推进以电芯制造、电池封装和BMS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发展,积极布局高端配件产业。依托上游电池材料优势,支持灵宝华鑫铜箔公司电解铜箔、灵宝金源朝辉铜业公司压延铜箔技术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现有存量;积极发展中游电芯制造,依托猛狮科技的新能源乘用车电池研发项目,寻求技术突破,打造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导的研发生产基地;下游电池封装和BMS领域,加快推进义马河南德道电子公司年产1亿安时锂离子动力及数码类电芯组装等项目,尽快形成产能,同时依托速达纯电动车整车厂现有的产能和技术,实现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三门峡电池封装和BMS产业。

争创全省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积极推进与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合作,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测试、验证、示范应用,牵引上下游产业链伙伴落地,发挥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柱性优势,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争取在智能网联服务领域做到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整合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骨干企业优势资源,稳步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智能汽车与周围环境和设施互联互通。鼓励各县(市、区)建设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云平台、指挥中心等,推进智能汽车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

专栏3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重大项目

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重点建设锐意泰克3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物流车和混合动力城市多功能改装车项目速达纯电动整车厂等项目,持续推进中国中车与锐意泰克的新能源城市环卫车、渣土车、物流车的合作开发项目。

新能源汽车高端配件:重点建设猛狮新能源5GWh高端锂离子电池生产、易事特储能技术攻关等项目。

 

第四章  推动两大成长型产业规模化发展

第一节  聚焦重点领域布局,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发展

瞄准信息技术核心零部件和新型智能终端领域,提升信息领域制造能力,强化发展信息技术跨界融合,抢先布局网络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领域,争取至“十四五”末,打造500亿级产业集群。

特色化发展信息技术核心零部件领域。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星能植物电池、泽邦旭恒特种储能电池为依托,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制备、中大型储能电池和石墨烯等储能材料研发生产。加快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中科芯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封测产业转移机遇,促成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封装线、集成电路封塑线和电器产品测试试验线项目落地。依托康耀电子等企业显示材料制造基础,推动布局PVA/TAC膜、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等光学器件产业基于资金支持、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加强新型平板显示、柔性显示的研发与生产对内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隔膜、单体电池、模组电源系统等重点环节,使其发展壮大;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对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加强招商,着力引进锂离子电池电芯龙头企业,提升锂电池生产、装配能力。同时,积极引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配套环节,持续完善锂电池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发展新型智能终端。依托我市汽车产业基础,争取引入车载显示终端等汽车用智能终端。大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用医疗设备等小型智能终端。发展特种手机等智能手机终端领域,争取承接组配项目。提前布局以虚拟现实(VR)、现实增强(AR)设备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争取率先形成集群。

推动新兴产业技术跨界融合。进一步完善三门峡市大数据中心、三门峡市云计算中心、三门峡市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完善人口、法人、信用、地理信息等基础资源库及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的专题数据库,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分析—应用”全链条发展。面向工业、物流、农业、交通等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重点产业应用领域以及智慧城管、智慧安全、智慧应急等社会治理领域,持续拓展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效果。加强大数据应用的服务配套,鼓励以三门峡崤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广泛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第三方外包服务,拓展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数据服务,强化社会大众的大数据常识及储存和应用大数据的理念意识,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引领,通过建设体验中心、组织培训、降低大数据服务价格等多种方式,推动三门峡机构“上云上平台,用数用服务”。

布局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产业。依托崤云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安全终端规模,拓展安全软件应用,强化安全服务支撑。加快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从传统领域向云、大数据、物联网、工业控制等多个应用场景延伸,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信息安全云防护、安全监测与运营、大数据情报等应用体系。建设内容安全监测服务平台,搭建海量数据加密存储、隔离保护、备份回复等实验平台,着力引进安全架构设计、系统加固优化、安全评估等第三方服务企业,发展面向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网络安全一体化运营外包服务。

逐步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把握全国全省智能化工厂建设浪潮带来的重要机遇,瞄准工业机器人领域,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加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医疗、家居等关键行业形成示范,赋能各行各业。争取引入一批人工智能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突破识别感知、数字图像处理、语音识别、智能判断决策等核心应用技术。

专栏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大项目

核心零部件:重点建设中科锐光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万片功率晶圆与10亿支功率器件封测、北京中科芯时代集成电路与新材料应用产业示范园区、郑州合晶硅材料、湖滨区深圳视爵光旭科技有限公司LED显示屏产业化、康耀电子等项目。

网络信息安全:重点建设崤云公司安全终端等项目。

软件应用:重点建设崤云公司甘棠政务项目。

智慧工厂: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应用建设等项目。

数字化车间和智能物流:重点建设特种车智能数字化车间改造、年产1万套智能装卸大部件生产线、年产6万套车架智能化柔性生产线等项目。

人工智能:重点建设布科思机器人、菲尔曼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高科技智能穿戴产品、河南天宁顺安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台智能排爆机器人、三门峡经济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

第二节  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领域发展

以现代中药为主导产业从种植和深加工入手拓展核心能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瞄准生物医药高端领域,积极招引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生物药和生物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三门峡市成为全国优质中药材创新产业融合区和国内知名的植物抗生素研发和生产中心,打造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强化三门峡中药材种植基础。探索野生品种的试种、驯化和人工培育,鼓励农村合作社、种植大户自发进行野生品种驯化相关的探索和推广。支持企业联合医药大学进行规范化种植研究,鼓励河南桐君堂道地药材有限公司以规范化道地药材基地为基础,联合河南中医药大学从种质资源、良种繁育、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有效成分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研究。整合优化种植结构,瞄准植物抗生素和中药配方颗粒产业需求,将核心中药材种植结构定位为以连翘、丹参、杜仲等道地优势药材为主,配套黄芩、苦参、柴胡等中药材。制定三门峡市中药材种植标准,以中药材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可参考的标准体系,做到各环节有规可依,争创国家级、省级中药种植园区。

发展高水平中药制造。依托道地药材产地优势,推进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形成标准化初加工生产线。争取引入知名研究机构在三门峡设立生物医药研究院所、专家工作室,支持本地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三门峡市中药饮片工程技术中心。把握中兽药爆发式发展机遇,争取引入全国知名中药企业,形成中兽药企业集群。瞄准中药配方颗粒、药食同源、中药日化等前景广阔的领域,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引入大型企业入驻。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领域发展。大力支持赛诺维等龙头企业向创新化学药、医疗美容等方向延伸拓展。主动对接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加大对外招商力度。支持赛诺维制药等骨干企业加强仿制药技术工艺、中间体等的研发攻关,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依托义马市煤化工园区和陕州区产业聚集区优势,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引入原研药龙头企业,积极承接河北等化学药产业转移。依托本地畜牧业优势,培育上游细胞蛋白研发、审评和注册服务,积极引入国产化培养基供应商、专业化反应器供应商和纯化技术方案提供商,承接产业链式转移,实现生物药跨越式发展。

专栏5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

中药材种植:重点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育种科研平台、渑池县年加工2万吨中药材切片、河南中锦园产业园年加工卢氏连翘等道地中药材5000吨、复寿堂药业年产2000吨中成药、玉皇山医药中药饮片加工、卢氏县中药饮片加工三门峡市中药饮片工程(技术)中心等项目

中药制造:重点建设赛诺维制药、乐氏同仁制药、桐君堂地道药材种植采集提取制造、渑池广宇生物的中药新药创新工程、华大基因检测服务平台和实验室等项目。

医药产业高端领域重点建设赛诺维医疗美容等新型领域拓展转型、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异地技改、寿化山医药药食同源生产线、崤函医药年产1万吨烟草微生物菌剂、乐氏同仁三门峡制药有限公司中药提取及其自动化控制工程、复寿堂药业年产10亿片中药片剂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羲和化工年产20003-甲基-2-硝基苯甲酸及副产、10吨医药中间体等项目。

 

第五章  培育两大潜力型产业蓬勃发展

第一节  持续深入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提量增质

依托三门峡市黄金、铝、煤炭等传统产业节能环保升级需求,发挥应用市场优势,以应用端作为切入口,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壁垒,力争“十四五”末,形成三门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特色领域。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环保设备。积极推动高效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高参数节能环保锅炉成套设备、区域热电联产、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成套设备、低功耗矿山开设开采设备以及节能电器、(LED)照明、无极灯、节能建材等绿色节能产品

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大力推广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轻量化等节能环保技术。依托我市在黄金、铝、煤炭、水利等应用市场优势,争取引入大型企业节能环保试验推广基地。培育一批三门峡本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节能技术装备骨干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加强废弃物环保处理技术和应用。以三门峡构建“无废城市”为契机,突破综合利用关键性技术和工艺,建设推广一批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依托东方希望、天意高科、华能热电等龙头企业,发展升级危废、工业废水、建筑垃圾、废气等多领域的处置模式,重点关注赤泥综合利用、尾矿综合利用和粉煤灰利用技术。不断提升三门峡本地化污染处置能力,并对周边城市危废处理市场形成辐射。

发展循环化环保建材产品。支持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等。开展赤泥、铬渣、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和机制砂石等产品中消纳工业废弃物能力。基于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剩余物以及废旧木制品,生产绿色建材和生物质建材。

支持循环经济“三国六省”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突出循环经济“三国六省”平台建设,暨渑池县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渑池县国家级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园区、高新区国家绿色产业基地、义马市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工程、陕州区静脉产业园、灵宝市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工程、灵宝市园区综合能源改造工程、卢氏县渑池县和示范园区绿色化改造示范基地,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链条横向耦合纵向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台,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专栏6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

节能环保设备与技术:重点支持凌志一体化污水处理装备项目等项目。

废弃物处理技术及应用:重点支持湖滨区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和垃圾分拣中心建设项目、新凌铅业“退城入园”多金属综合利用提升改造项目、豫金环保新科技含铜铅锌及冶炼烟尘废渣综合利用项目、国家开发投资集团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等项目。

循环环保建材:重点支持东方希望年产1000万吨赤泥综合利用绿色建材项目等项目。

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陕州区绿色建材产业园、渑池县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渑池县国家级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级绿色产业基地、义马市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工程、陕州区静脉产业园、国投金城冶金硫酸综合利用副产硫酸钙晶须、秦岭冶炼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卢氏县渑池县和示范园区绿色化改造示范基地、三门峡泓远循环技术有限公司锂电池回收等项目。

第二节  以应用发展为切入口,打造5G新基建产业集群

以产业应用为切入口,以5G领域发展为突破点,争取率先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广泛覆盖,成为全省标兵,在此基础上瞄准具备潜力的关键环节,发展新基建生产制造和专业服务,争取“十四五”末,将5G新基建产业打造为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引领区域5G产业发展。推动5G基础网络、生产和服务基地建设,加快打造三门峡5G产业园。大力招引国内龙头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5G开放实验室和通信实验外场,搭建5G核心器件技术开发平台、中试验证平台、产品分析测试平台,加快推进5G高速大容量高传输设备、光交换设备、高端路由等关键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在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VR/AR、物联网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努力打造成为全省5G网络建设标兵、场景应用标兵和产业发展标兵。

推动工业互联网广泛覆盖。优化升级三门峡工业互联网市级平台,部署5-10个垂直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黄金、铝、铜等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互联网平台,积极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打造多方参与、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三门峡市大数据中心,谋划全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全市大数据信息采集设施,强化大数据产业硬件发展基础。谋划大数据管理规范文件,制定政府数据目录并明确开放标准,开展数据确权工作,形成大数据产业制度基础。

专栏75G新基建产业重大项目

第五代移动通信重点建设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0HVLP电解铜箔等项目。

工业互联网:重点建设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平台、三门峡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

大数据:重点建设三门峡市大数据中心、三门峡市云计算中心、三门峡市大数据产业园、三门峡崤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

 

第六章  探索一批未来产业前瞻性发展

第一节  依托基础优势,率先突破一批先导未来产业

立足我市具有一定基础及具有发展潜力的宝武能及新型储能、华鑫铜箔HVLP电子铜箔未来网络、三门峡政务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区块链、承明光电MO源等未来产业领域,促进本地企业积极部署,加强与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团队及企业交流合作,大力构建新兴技术应用场景,打造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培育形成我市未来产业先导力量。

打造氢能及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以三门峡智慧能源储能工厂项目、宝武清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项目、易事特500MW/1GWH储能项目为依托,强化储能装备基础,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目标,引导和扶持易事特、猛狮科技等龙头企业集中攻关化学储电新材料制备、储能系统集成、能量管理等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积极开发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超级电容电能质量调节系统、大容量新型熔盐储热装置等储能装备。利用宝武项目通过多元保障的智慧供能体系实现增量配电网的不同能源利用形式的优势,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水平。把握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依托三门峡高纯氢工业基础,加快引进更多国内氢能优势企业,争取与高层次科研技术团队合作,探索氢能技术研发应用,建设氢能产业研发生产基地。适度超前布局,推动加氢站和氢能公共交通示范应用。鼓励本地龙头企业探索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储能理论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中短板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促进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加快配置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站的储能系统,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到2025年,力争实现新增并网风电光伏装机2500MW,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需求提供优质保障。

推动前沿材料合作研究。通过科技研发、引进国际国内大型龙头企业等方式,及早布局占领下一个超导、半导体和碳基新材料风口,培育新的增长极。依托氧化铝和黄金冶炼基础,支持企业开展镓和砷、镍、硒、碲、钯、铼等稀贵金属高纯提取。在高纯材料提取基础上,进一步向砷基、镓基、碳基、钙基新材料延伸拓展。依托三门峡材料产业基础,支持企业积极联合国内外先进科技团队,开展智能仿生材料、石墨烯基新材料、特种石墨材料等前瞻性研究,围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面板、航空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高端化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加快突破显示面板用电子信息材料创新元器件材料、超低轮廓(HVLP)铜箔、超低轮廓表面微细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争取建设前沿新材料中试验证基地和应用示范平台。

合作推进量子科学发展。聚焦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两大领域,加强与信息工程大学对接,集中突破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机、硅光为代表的精密测量的量子信息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参与河南省量子通讯、量子计算重大研究测试平台建设,推进建立以量子计算和量子传输为基础的量子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在硅光技术领域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先进硅光电子芯片制造。拓展量子信息技术在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绝对安全运行、信息与网络安全、量子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工业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等社会关键领域的“杀手锏”产业应用,推进一批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深入参与未来网络发展。以华鑫铜箔HVLP铜箔生产工艺开发研究项目、中科芯时代集成电路高可靠封装测试项目三门峡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万贯实业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制品项目为依托,加强类脑芯片、超导芯片、石墨烯存储等新原理组件研发,超前谋划发展第六代通信(6G)、碳基芯片、空天信息、虚拟(增强)现实等细分领域,争取承担建设河南省未来信息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推广和应用服务等发展体系,与河南省共同深度参与中国6G专项,力争突破第六代通信(6G)关键技术,在芯片、测试设备、移动终端等领域保持先发优势。

第二节  建设前沿技术孵化基地,超前部署机会型未来产业

紧跟世界科技前沿,依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区等,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前沿技术孵化基地,争取导入类脑科学、生命健康、区块链等一批具有重大潜力的前沿未来领域中小微创新企业、创业团队等入驻,在三门峡孵化科技创新成果并投入生产,协助联络投资机构,做好成果落地服务,争取在重大领域、细分领域换道抢滩,打造新赛道,领跑新转型。

 

专栏8未来产业重大项目

氢能与新型储能:各区县建设新能源充电桩示范站点、三门峡智慧能源储能工厂项目、宝武清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项目、易事特500MW/1GWH储能项目等项目

风电光伏:湖滨区高庙乡10MW分散式风电、磁钟乡10万千瓦风电、大唐三门峡电力有限责任公司风电光伏、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风电光伏、中国华能集团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智慧示范产业园项目等项目。

前沿材料:重点支持灵宝华鑫5GHVLP铜箔生产工艺开发研究、年产8000HVLP铜箔、万贯实业年产3万吨特种石墨制品、有研集团新材料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项目,支持中原黄金、国投金城开展砷提取攻关,大力支持东方希望镓制造、中石考克卢氏县钙基新材料等项目,持续推进中国五矿集团新材料产业发展项目等项目。

量子科学:重点建设北京中科芯时代集成电路与新材料应用产业示范园区项目等项目。

 

第七章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工程,培育壮大新动能

第一节  新兴产业链锻造工程

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顶层设计,坚持“一链一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固链、补链、延链、融链,构建产业链条完整现代、产业配套健全耦合的高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生态体系。

建设产业综合性数字化平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梳理汇聚产业链各环节重点企业基本信息,建立产业链供需数据库,打造产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围绕铝基、铜基等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焦与产业紧密相关的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化瓶颈的领域,主动谋划、凝练、筛选、实施一批省市级创新示范专项,持续充实完善备选项目库,加大对市县重大创新项目的培育辅导,实现连续滚动支持,形成上下联动格局,建立健全企业技术跟踪机制,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因链施策,围绕铜基材料、光电材料、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特种专用车制造、轨道交通、氢能与储能设备等领域,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龙头企业和关键技术引进,完善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统筹推进固链、补链、延链、融链,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生产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为新兴产业链提供可靠保障。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掌握能力。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工程,为企业提供包括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节  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创新环境、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和城市环境四个方面,加大支撑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激发我市转型发展动能。

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开展绿色化改造,围绕提升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以绿色标准为引领,推进传统行业企业超低排放、绿色工厂创建、绿色园区建设,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实现工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工程,依据“双碳”背景下三门峡资源型城市特点,通过智能化技术、绿色发展技术,在传统高耗能产业中实现低碳发展。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质量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打造梯度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体系,加快形成包含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三层级梯度体系。鼓励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创建“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围绕“十四五”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投资打造多元化的公共实验室,引入专业机构运营。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加强链主企业、专精特色企业和行业冠军企业的招引培育,对于使用省共享服务平台仪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领域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对于使用省共享服务平台仪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领域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依托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建设,梳理三门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要求,建立柔性引才基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争取突破黄金精深加工、伴生矿回收利用、高端铝型材加工、铜应用、中药提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等产业基础领域短板,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大幅跃升。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争取率先在政府设立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中实现重要贡献人员及团队的职务成果收益比例达70%以上。

建设支持有效的政策环境。制定并实施具备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政策。研究出台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模式的税收征管措施,强化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免政策落实力度,探索实施创业担保基金等创业失败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好国家对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的价格补贴政策。争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援助、仲裁调解等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贯标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着力培育一批专利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企业。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建立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切实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利益。完善绿色采购标准和政策手段,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消费。动态培育一批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10强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

优化高效便利的营商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行政审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绿色通道”等服务。妥善处理营造宽松环境与行业有效监管,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率先尝试“沙盒监管”,开展有温度的执法。支持、引导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有一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推行“盟长制”,搭建“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互动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通过产学研用将科技成果供给方与需求方紧密对接,建立产学研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力。

第三节  对外开放协作工程

加强与省十一次党代会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对接,强化与郑州都市圈、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及国内外先进城市合作交流,进一步明确三门峡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和全省战新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积极进行产业承接,做好产业协同分工,支持将先进科技成果引入到我市开展应用型、产业化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带动提升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创新协同高地。

积极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与郑洛西区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做好郑洛西核心产业链延链补链及产业配套。围绕郑州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洛阳轨道交通、军民融合等,西安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争取在检验检测、冷数据储存、应用型研发等领域成为重要支撑区域,将大中型城市原发型创新科技成果引入到我市开展应用型、产业化创新,在我市实现创新技术的转化落地。积极参加郑洛西地区举办的招才引智合作推介会等交流活动,建立柔性引才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创新要素向三门峡集聚流动。推进校企合作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围绕新能源汽车、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鼓励我市龙头企业与西安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联合建立集人才发展、技术服务和研发创新于一体的综合型新兴产业研究院。探索大学“飞地产业园区”模式,依托我市区位优势,通过财税支持、地价优惠等方式,争取引入西安等地区高校在我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飞地园区”,推进大学基础研究成果在我市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与黄河金三角其他区域城市共同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梳理区域发展优势和问题,从全区域高度提出发展战略建议,进一步明确三门峡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避免同质化竞争。探索区域招商引资政策,争取其他城市电价、税收等优惠政策在区域范围内推广应用,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吸引力。

加强与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城市合作交流。加强与东部地区经济合作,加快建设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基地。谋划设立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探索共同出资建设、利益共同分享的合作模式。对重点关注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头地区,构建常态化的拜访交流活动机制,深入学习先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大力支持我市企业与先进城市开展合同研发项目。依托我市在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争取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论坛的三门峡分会,引入先进区域的技术、企业、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

开展产业创新发展国际合作。加强与掌握新兴科研前沿成果国家联络,以定期拜访、组织推介会、组织考察会、制定国际化招商材料等方式,宣传三门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先进国外技术成果,按照国际习惯,制定成果转化奖励方式,争取先进成果在三门峡落地。

开展高校科技成果项目在峡转化合作新模式。全力支持三门峡科技大市场有限公司与省内外各大高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探索高校院所与我市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形成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推广为主体的建设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三门峡市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发展,助推政产学研用深度发展,合力突破三门峡企业及研究机构技术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最终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方式。

第八章  健全规划保障措施,确保重大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中的协调管理与要素保障,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期间各项重大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控制和降低产业发展的投入风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

第一节  优化管理机制

健全产业领导小组机制。建立健全三门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机制,统筹战略研究,形成工作合力,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推动规划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握好战略部署大方向,做好日常组织、协调、督察、调度和推进工作。按照省新兴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根据职责分工紧密配合,编制实施各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与实施细则,细化任务落实,确保项目落地,共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完善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各级协同推进机制,各县(区)、各部门发挥比较优势与互补作用,推动周边区域合作,加强三门峡次区域合作。推进灵宝市与永济县、潼关县、芮城县,义马市与渑池县等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坚持高质、高效、高端的产业协同发展方向,基于各区域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促进各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与互动融合。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攀作用,支持每个开发区选择1~2个主导产业、1个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集中要素资源培育,加快形成特色优势,为所在县(区)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各级负责部门主动探索构建泛区域、强关联的产业协同发展网络,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第二节  增强土地保障

提高产业载体保障水平。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园区,做好创新型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房供给。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允许符合条件的闲置产业用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房,实行创新型产业用房租金优惠。

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机制。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提高产业土地利用效率。试点“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等产业用地灵活供应方式,降低优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土地成本,引导优质产业项目落户,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第三节  健全人才保障

培育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以产教融合城市创建为契机,鼓励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和义煤集团等本地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设置新兴产业相关学科课程,积极对接华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企业,推进“引企入教”,组建由院校、企业、行业及政府主管部门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前瞻性地洞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人才需求状况,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定期举办企业家授课等活动,确保本地院校毕业生满足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加快高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育引进。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建立高层次专家库,着力开展首席科学家、首席技师、高级管理人才等领军人才的引进及培育,推行特聘制度,引进中原英才计划等专家,实施高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定期培训交流活动,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和运营管理人才及科技研发创新团队,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实施战略性新兴企业工人技术提升计划。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程,围绕产业发展新要求和新特点,支持本地企业与院校及政府合作开展企业人才技能更新再造,推进各行业开展定单、定向、定岗式全员教育培训,推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传承高级技工等技术型人才的丰富经验,与时俱进优化战略性新兴企业技术人才知识与技能。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识才引才机制。明确核心人才需求,开展人力咨询联合会议,与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行业带头人、行业协会等进行协商,对接中原英才计划,基于我市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明确我市核心人才需求,确定培养和引进人才及团队的重点方向。推行不拘一格的识才机制,充分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及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需求,以多元、开放、动态的眼光进行产业人才识别,推行“揭榜挂帅”等创新制度,将需要的关键核心要求张榜公示,坚持“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地吸纳有活力、有见识、有经验的研发类、技术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服务水平,优化人才政府服务流程,依托人才交流中心服务平台,统筹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相关单位,整合全市各类人才资源和服务事项,全面落实“一件事打包办”等人才服务优化工作。

第四节  优化资金保障

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出台三门峡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补贴办法,针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资源型产业转型创新等领域,强化财政补贴力度,基本实现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实施科技投入“双倍增计划”。针对我市重点关注的新基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与对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河南省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河南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基金支持。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鼓励企业提高创新投入,对于研发投入非增量和增量部分给予不同比例的鼓励性后补助,扩大鼓励政策覆盖企业数量。开展财政研发补助配套,对企业创新项目投入,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投入支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宣传,确保创新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设立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完善引导基金管理与考核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发展潜力的领域。

优化金融服务能力。开展“科技贷”等信贷产品组合方式,鼓励保险公司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资金池,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续贷,引导创投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开展股权投资,稳步推进公司债券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第五节  完善评估考核

强化监测评估与信息共享。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分析,开展规划实施阶段性评估与公开。分行业制定重点事项、园区、企业、项目清单,每月召开工作例会落实情况。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充分归集相关部门数据,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等专题数据资源库,对战略性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监测分析。每半年段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总结通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政策措施的进展,分析产业发展成果与趋势。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公开产业发展情况和相关指标检测评估结果。

深化产业研究与精准规划。深入调研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实时调整规划内容。鼓励各级责任单位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趋势、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政策储备、回顾反思和应对措施,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组织开展及时精准的规划调整工作。

优化考核机制与评估体系。从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入手,科学、全面地反映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发展态势。改革科技创新评价体制,强化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的参与,发挥第三方专业评估作用,建立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加大项目评估投入。健全指标体系和统计分析制度,合理界定统计范围,科学统计产业发展数据,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预警与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