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时政要闻>文章详情

统筹布局 凝心聚力 ——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2-06-24 19:33 来源: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在黄河上现场教学

 

万物丰茂,大河浩荡。从灵宝东古驿到三门峡大坝,从渑池南村到三门峡和洛阳交界处,船行黄河,波涛奏响新时代黄河安澜的澎湃乐章。

6月23日,市委书记刘南昌带队到黄河(三门峡段)考察调研,行走黄河、认识黄河,把脉问诊、开方治病,研究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并进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现场教学。沿途,刘南昌和文史专家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关于三门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讲解,虚心征求意见,全面深化对黄河的认识和理解。听取各县(市、区)及市直单位的工作汇报,研究破解问题,谋划提升工作。

liushuji1.jpg

一路行、一路看、一路议。在灵宝河段,刘南昌与文史专家认真交流,深入了解灵宝驿站文化的遗存分布、特色风格和开发价值。他表示,灵宝驿站文化资源丰富,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其历史重大事件背后的文化价值,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活化”,讲好黄河故事要结合山势、清淤和地质灾害治理,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确保黄河安澜。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河段,刘南昌强调,宝贵的湿地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要用好国家政策,建设防浪工程,完善岸线治理,利用大面积滩地发展林业经济,在保护基础上为群众提供休闲场所。在陕州区七里段,烟波浩渺的景象如临大海刘南昌要求加快规划水上运动场所,解决临水不亲水的问题,让群众真正享受一泓清水的幸福要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乡村振兴结合,一村一特色,打造沿黄乡村振兴产业带。在渑池南村段,刘南昌听取了文史专家有关上河曙猿、阳壶古道的介绍,就挖掘文化、做好黄河文物展示宣传提出了意见强调要加强水上旅游开发,通过产业发展解决群众生计问题,让生态环境在系统治理中持续改善,生态红利在绿色发展中全面释放,生态福祉在共建共享中惠泽千秋。

微信图片_20220624200712.jpg

下一步,三门峡市将以此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历史责任感,牢记嘱托,主动作为,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落实到位,推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和生态保护示范城市。一是争取历史主动,自觉扛起历史责任,“先动手、后伸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制定更高层级、更高水平的行动方案。二是强化历史担当,把确保黄河安澜放在优先位置,切实解决水沙失调问题三是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振兴上下大功夫,深入研究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打造新地标。四是提高对黄河的认识,树立创造历史伟业的雄心,找准创业切入点,精心谋划、科学设计、慎重论证、迅速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条条落实、事事见效,让黄河真正造福人民。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提质提速提效

 

目前,三门峡市240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全线基本贯通,整体效果初步显现,修复黄河湿地21.6万亩,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每年在此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7万余只、占全国2/3以上;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嬉戏成趣,成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为进一步筑牢生态基底,以生态反哺城市发展、产业升级,6月22日,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付中亲自带领市黄河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沿生态廊道深入湖滨区段会兴渡口黄河文化园整治提升、陕州区段浩吉铁路观景台、示范区段淄阳河(梅园路)生态修复、灵宝市东寨等项目现场进行观摩,并召开工作推进会。强调各单位要通过现场看、听、想,学先进、找差距,看水平、比干劲,明方向、强信心,谋新局、开新篇,切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提速、治理提效、管理提标,全力打造安澜廊道、生态廊道、节水廊道、富民廊道、人文廊道。

f4.jpg

按照活动及会议要求,接下来,三门峡市将通盘大局考虑,注重内涵提升、质量提标,整体谋划、串珠成链,对沿黄生态廊道按照精品力作、百年工程的标准精心设计、倾心打造。规划会更科学。持多规合一、注重融合,持续优化廊道“三生”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廊道建设与美丽乡村、现代农业、文旅文创、水系连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功能会再提升。紧紧围绕“五个廊道”定位,加快相关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廊道的防汛功能、生态功能、节水功能、富民功能和人文功能。项目谋划会更实。借助专业力量,实行专班推进、专人负责,切实提升项目谋划包装的专业化水平。工程推进会更快。加大各方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度。运营会更专业。组织建立专业化团队,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运营,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机制会更长效。推进建立长效领导机制、推进机制、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深入研究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全力推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督查会更实效。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实效,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高效、高速推进。

f3.jpg

大局谋定,我们首先将“以廊道为轴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生态廊道功能提升的主力载体。以紧临黄河干流沿岸90个行政村为主,统筹“基础设施补短板、人居环境大改善、三产融合增收入”,打造“四区融合”(四区: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引领区、沿黄乡村基础设施优化样板区、沿黄乡村治理提升示范区)的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三门峡样板”。注重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相结合,深刻领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要义,科学统筹推进沿黄乡村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特色水域经济发展等示范带建设。注重突出特色,巩固提升产业支撑。抓好产业兴旺这个根本,深入研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注重三产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着力强优势、育龙头、促融合、稳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端农业转型升级,创建全省领先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注重因地制宜,加快建设精品村落。按照“净起来”巩固成果、“绿起来”提升质量、“亮起来”科学布局、“美起来”提升品位的总体思路,加快农村建设和环境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留住历史记忆和乡愁回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独具三门峡特色和豫西风韵的沿黄村庄品牌形象。注重长效,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夯实项目支撑机制,提升考核评估机制,高标高质高效推动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重点提出于今年年底前将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陕州区大营镇城村、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等4个村落的乡村振兴打造成为省级亮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