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以工代赈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干部学习研讨班在三门峡市召开
河南省以工代赈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干部学习研讨班在三门峡市召开
9月17日至19日,省发展改革委在三门峡市组织召开全省以工代赈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干部学习研讨班。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石新宽、地区振兴处一级调研员王琪,三门峡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艾合买提·艾开木,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刘爱伟等出席会议。河南省委组织部、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等10个省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5个处室、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航空港区发展改革部门、有以工代赈任务的县(市、区)发展改革委及有关乡镇参加培训。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部署要求,总结回顾以工代赈发展历程和成效经验,分析研判新形势新任务,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工代赈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
17日下午举行开班仪式。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石新宽作动员讲话,强调要深刻把握新时期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意义,聚焦群众就业增收,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真正把以工代赈政策落到实处。三门峡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艾合买提·艾开木致欢迎辞,表示三门峡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支持研讨班顺利举办。随后,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纪念以工代赈四十周年专题片《大地为证》,并听取中咨公司农村经济与地区业务部副主任王艳华的专题授课录像,深入理解以工代赈政策内涵与管理要求。
18日上午,三门峡市、漯河市、新乡市;卢氏县、栾川县、桐柏县、潢川县分别围绕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作经验交流,内容涵盖村民自建、赈济模式创新、闲置资产盘活、文旅融合、项目高质量谋划等多个方面,为各地推动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省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处三级调研员刘清峰通报了全省以工代赈近期工作情况,李茜茜同志传达了国家以工代赈项目管理面审会会议精神及下一步工作要求。王琪处长开展以工代赈业务培训,省农业农村厅帮扶处副处长郑直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后评估年度考核进行指导。18日下午,参会代表围绕两天所学内容开展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落实思路,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王琪处长作总结讲话。
19日,全体学员分两组赴卢氏县、陕州区、渑池县实地调研部分以工代赈项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与成效。
会议指出,三门峡市作为以工代赈重点实施地区,坚持把新时期以工代赈作为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持续在以工代赈项目政策研究上下功夫、要素保障上求突破、项目监管上出实招、实践探索上提效能,创新推行村民自建模式,着力破解传统模式成本高、群众参与度低、赈济效果弱等难题,让以工代赈项目真正成为惠民生、强基础、聚民心的重要载体。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以工代赈工作的时代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始终坚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初心,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确保以工代赈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欢迎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大力推广创新模式,激发以工代赈内生动力。积极学习借鉴三门峡市创新推行的“村民自建”模式等成功经验,着力破解传统模式成本高、群众参与度低、赈济效果弱等难题。要创新“培训+上岗”、“以训代赈”等方式,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帮助群众提升技能,实现“鱼渔双授”。要因地制宜拓展赈济模式,探索公益性岗位设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多元途径,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