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发改动态>文章详情

围绕目标 真抓实做奋力实现易地搬迁“五个好”

发布时间:2019-10-14 10:41 来源:发改委 作者:

 

围绕目标 真抓实做

奋力实现易地搬迁“五个好”

——三门峡市易地搬迁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和探索

 

【引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要做好规划,落实资金和政策,保障搬迁人口有稳定收入,保障与当地群众享有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总书记的话既是严格要求,也是方向指引,对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边陲,所辖两县两市四区,山区面积广,贫困村、深度贫困村比例大,是河南省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市。易地扶贫搬迁关系民生福祉,关乎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已累计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9亿余元,搬迁贫困群众6.5万余人,解决了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全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一直都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近年来,三门峡市认真贯彻落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督导项目实施,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好、稳得好、致富好、生活好、推进好“五个好”的目标,其落实“五个精准”要求、狠抓“四大责任”体系、聚焦“三项产业”保障、实施“两项提质”工程、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的作法和经验启示,为全市攻坚克难、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易地搬迁 精准扶贫 机制创新

 

一、背景情况

三门峡市区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五山四陵一分川”是典型的地形地貌,全市230万人口,其中160万在农村,有贫困村255个,深度贫困村232个。2015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43036户142446人,贫困发生率8.43%,分布在卢氏县、渑池县、灵宝市、陕州区、湖滨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很多贫困村山高路远、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贫困程度深、分布面积广,贫困人口规模大是全市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虽然以前一直有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但多数常年戴着“贫困帽”,“等靠要”思想蔓延,仍然“年年扶贫年年贫”。历史证明,一般的发展模式、扶贫手段难以有效带动和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和模式,调整扶贫开发战略、政策和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措施,为贫困山区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带来了福音和惠政,吹响了脱贫摘帽的总号令。要帮助豫西山区群众摆脱贫困,彻底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现象,就必须实施好全市65934 人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这个大工程,啃下这块“硬骨头”,打好脱贫攻坚中的这场硬仗,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

二、主要做法

遵循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主体、政府主导、讲求实效”的总方针,围绕“要搬哪些人、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等主要问题,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充分调研,统筹规划,精准施策,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扶贫搬迁。为抓好政策措施的实施,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发改委、市扶贫办等2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高规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重大专项工作易地扶贫搬迁行动指挥部,相关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抽调10-15名精干成员组成办公室,把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完善制度、理顺机制,加强督导、整合资源,形成了上下合力、责任明晰、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10余次,专项督导检查近30次,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县乡级培训会,印发工作简报50余期,紧密围绕“五个好”的目标,高标准、高质量、规范有序地推进工作,基本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前半篇”文章。

(一)落实“五个精准”要求,实现“搬得好”

一是抓好政策研究和培训,精准把握政策。结合河南省出台的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办法、工程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土地使用意见和通报制度,全市多次专门召开培训会、现场会、视频会,对市、县、乡、村四级落实国家和省、市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政策和重点工作进行督导,保证了县级搬迁办所有人员当政策明白人,乡级主要负责人和一般干部3-4人当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熟悉人,村级第一书记和村委2-3人成为易地扶贫搬迁业务骨干,全方位推进工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针对全市普遍存在的拆旧复垦推进缓慢、后续产业较薄弱问题,市发改委加强政策研究,专门抽调业务能手,起草了《三门峡市易地扶贫搬迁旧房及宅基地用途处置实施方案》、《三门峡市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5个1”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施重点指导,督促问题整改。大力开展扶贫搬迁“政策进百村入万家”活动,通过印发宣传单、编印口袋书、举办培训等形式,宣传政策,面对面解疑释惑。仅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入户送政策,户均就达到10次以上,发放政策手册资料6000余份。二是完善手续办理,精准确定对象。始终坚持“三统筹、两限定、十一步程序选定”工作标准,以识别程序的规范化确保识别对象的精准化。针对项目建设前期手续审批慢、部分项目手续办理中市、区政策打架等问题,采取召开部门协调会、联审联批会、容缺后补等形式,压缩办理时间,限期督办,加快推进了2016、2017、2018年安置点规划、用地、工程建设等相关手续的办理办结。三是规范安置点选址,精准进行安置。按照有利于农民生产、有利于实现就业、有利于稳定脱贫“三个有利于”标准和靠城、靠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点“四靠”原则,结合地理位置和搬迁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安置点地址逐个排查筛选,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或退出。2017年安置点由最初的200多个调整为93个,2018年安置点全部按照“四靠”要求规划建设。全市155个集中安置点先后全部完成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性评估,由专业机构出具评估报告,确保了选址安全。全市集中安置点“四靠”率达85%以上。四是坚守政策底线,精准使用资金。恪守“人均安置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和“不让搬迁群众举债”的底线,建立日常调度、定期巡查、重点抽查、专项稽查、考核评估等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实施全程监管。五是实施“5个1”专项行动,精准脱贫措施。全市“5个1”(光伏扶贫、特色产业、扶贫车间、就业专项、资产收益)共受益覆盖贫困群众96439人次。其中,建成光伏项目52个,受益8619人;特色产业项目380个,受益30919人;产业就业基地工程项目32个,受益1945人;就业专项培训11963人次,实现就业19695人;复垦券理财受益33866人,其它资产性受益1395人。

(二)狠抓“四大责任”体系,实现“稳得好”

一是狠抓“优质放心工程”责任体系。以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措施“四个一”为抓手,高起点抓好安置点规划设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要求,确保工程建设全程透明、概算投资合理控制、质量安全达标、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二是狠抓“稳定收入保证”责任体系。明确安置点所在区域的乡镇作为“稳定收入保证”的责任主体,结合安置点区域实际,合理调配产业资源和实施脱贫保障措施,确保每个搬迁户有稳定收入、有稳定保障、能稳定致富。三是狠抓“党建引领脱贫”责任体系。强化党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安置点上,社区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全程管理。四是狠抓“社区服务保障”责任体系。在安置点小区建立乡镇直接服务模式,开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访稳定等窗口,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优质服务。

(三)聚焦“三项产业”保障,实现“致富好”

一是抓实每户1人稳定就业。坚持把“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纳入易地搬迁和脱贫攻坚硬性考核条件,大力开展“稳定就业专项工程”,举办免费技术培训100余场,全面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二是抓实“5个1”专项行动。在深入贯彻河南省“5个1”专项行动方案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扶贫就业基地、企业带动脱贫和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保证每户至少有3项稳定发展的脱贫产业覆盖。三是抓实“8种”带贫模式。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百千万”工程,即建立100个扶贫培训就业基地,1000个扶贫产业就业基地,10000个产业扶贫增收大棚。用好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围绕直接帮扶、托管帮扶、企业帮扶、股份帮扶、合作帮扶、代种代养帮扶、资产收益扶贫、“1+1”个体带贫等“八种”带贫形式,建立起贫困群众多途径、多渠道的稳定收入来源,确保实现易地搬迁与产业扶贫有机融合,易地搬迁户收益最大化。

(四)实施“两项提质”工程,实现“生活好”

一是实施宜居环境提质工程。在全面落实好全省安置点建设“五有”的基础上,更高标准推进实施“五通、六有、七化”。即200人以下安置点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网络”;200-500人安置点实现“有学校、公厕、文化广场、便民超市、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800人以上安置点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二是实施“五个新”工程。全面加强搬迁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制、教育,目前全市搬迁入住安置点“五个新”建设覆盖率达到80%以上。搬迁群众住进了新房子,展现了新气象,实现了新作为,营建了新家园,由衷地感恩新时代。

(五)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推进好”

一是紧盯进度抓督导。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通过召开扶贫搬迁推进会,严格督导考核,督促推进工作落实。坚持按照20天一节点一阶段开展专题督导,建立一月一督导、一月一通报常态化机制。同时,狠抓问题整改,对省、市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整改滚动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进度、完成时限、责任人等,动态跟踪检查,整改到位的予以销号,对整改工作不重视、问题整改不力的县(市、区)、乡镇,采取市主要领导约谈、向县(市、区)主要领导专门汇报、致信等形式,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年度目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乡镇和安置点倒排工期,制定周计划和日落实,提出了“小雨不停、大雨搭棚,夜晚明灯,昼夜施工”建设模式,采取一切措施增加烧结砖、混凝土等建材供应,把天气和环境对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压茬推进各项工程建设,确保了按规定时间节点开工完工。二是严格奖惩树立典型。坚持动真碰硬、奖惩分明,建立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奖优罚劣,加压驱动。对工程进度达不到节点目标或重点工作推进较慢的进行约谈、诫勉谈话、降职免职等组织处理,对工作进度较快、推进有力的作为年终考核评选的重要依据。依据平时督导和年终考核情况,2017年市财政拿出900万元对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县、乡予以奖励,2018年上半年市财政拿出1200万元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表现突出的乡(镇)及安置点予以奖励。三是聚焦难点求突破。聚焦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拆旧复垦、“三率”提升等重点难点,建立部门联动、协调会商、联审联批等项目推进机制,靶向施策,破解难题。四是强化作风促转变。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焦裕禄“三股劲”精神,聚焦产业发展、聚力“五个新”建设、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政策初心,强化执纪问责,倒逼作风转变,将作风建设贯穿全过程,以作风转变带动脱贫攻坚质量提升,以高质量完成易地搬迁任务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精诚团结,不懈努力,克难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卓著,亮点纷呈。“十三五”期间,全市15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提前两年全部建成,搬迁入住65934人,占全市脱贫攻坚任务14.2万人的46%,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6万人的25.3%,为河南省搬迁人数最多的市。

三、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河南省要统筹做好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定了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三门峡市提前一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进入了决战决胜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综合验收、完善投入机制、培育夯实主导产业、全面做好搬迁群众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等后续发展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持续创新思维,认真总结探索,充分借鉴易地扶贫搬迁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1、重大民生工程必须坚持合力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只有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决战决胜的思想高度集中,形成脱贫攻坚的整体合力,才能确保攻坚任务争先创优。3年来,市、县、乡三级坚持把资源向易地搬迁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向易地搬迁集中,全方位攻坚克难,各项工作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2017年度国家和省易地扶贫搬迁检查考核工作中,三门峡市被评为“优秀省辖市”;2018年4月份,全省易地搬迁第一次片区会议在峡市召开,灵宝市社区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灵宝市、卢氏县、渑池县探索总结社区党建、后续管理、拆旧复垦等经验,在省大会中作为典型发言或被刊发推广;2018年10—11月全国易地搬迁现场会在三门峡市现场观摩,全省易地搬迁现场会在三门峡市召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国家和省的高度肯定。

2、重点工作目标必须用绣花功夫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始终坚持以目标压实责任,以任务明确节点,以节点倒排工期,全领域统筹,全时域推进,全负荷运转,高标准、强力度,始终坚持目标牵引,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了全市易地搬迁工作重要建设任务扎实推进、优质完成。2018年10月底,全市2018年规划建设的41个安置点全部建成,12月底,2018年度1.4万人搬迁入住目标全面实现,全市提前两年完成所有易地搬迁任务。在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月、季度通报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中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4个搬迁大市(三门峡、洛阳、南阳、信阳)中稳居第一。

3、克难攻坚必须坚持初心和定力。实际工作中,各级始终牢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这一总目标和政策初心,坚持把易地搬迁和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深度融合,扎实抓牢易地搬迁“5个1”产业保障落实,全面推进易地搬迁“5个新”建设,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硬件”与“软件”同上,“输血”与“造血”并举,无论遇到多少多大困难,为彻底斩断穷根,做到心无旁骛,初心不改,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成效显著。全市“5个1”共叠加覆盖达96439人次,全市要求的“1+2”、“2+1”模式实现了全覆盖,“十三五”时期安置点“5个新”建设覆盖率达到80%,灵宝市朱阳镇、卢氏县官道口、湖滨区高庙乡、渑池县陈村乡等一批“5个新”安置点建设先进不断呈现。

4、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易地搬迁工作落实过程中,各种问题困难纷繁复杂。各级十分注重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扎实过硬的本领素质,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充分利用问题整改和安置点工程质量安全大排查等时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对全市“十三五”时期易地搬迁存在问题全面梳理,持续开展易地搬迁工作作风大排查,严格兑现奖惩,通过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整肃队伍,严明纪律,强化责任落实,做到矛盾不回避、问题不遮掩,坚定必胜信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一批不严、不实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和解决,全市搬迁入住、拆旧复垦、“五新”打造等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目标的实现,以实际行动体现了重要历史担当,完成了特殊使命,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10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