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资源型城市创新“蝶变”结“硕果”
新华社客户端郑州9月27日电(记者李鹏)记者从27日召开的“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资源型城市,10年来,三门峡市坚持创新驱动,在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的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
据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介绍,三门峡市黄金产能占全国的30%,高端铜箔产量占全国的40%,高纯镓产量占全国的27%,高纯砷产量占全国的30%。10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和金融为两翼、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据介绍,近年来,三门峡市与93家央企、“链主”企业合作项目129个、总投资2100多亿元。其中,由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公司投资120亿元建成的国投金城冶金项目,实现了黄金及伴生金属综合利用技术亚洲领先;由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投资130亿元对中原黄金冶炼厂实施易地改造后,成为亚洲单体产值最大的黄金冶炼企业。目前,现代黄金、新材料、煤及煤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以项目带动,三门峡市强化创新驱动,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10年来,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提高3.3倍,创新平台数量提高8.7倍,高新企业数量提高8.8倍。
经济创新转型的同时,生态建设也步入快车道。据介绍,10年来,三门峡市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元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了重要黄金产区——小秦岭的生态环境;清理养殖企业333家、渔船463条,全面开展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实现了全域“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数量达到1.6万余只、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